400-863-0719

全新模式,火热招商

财富洗牌,淘汰OR机会?

中国经济经历45年的高速发展,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——投资、消费、出口都疲倦了,社会财富正迎来大洗牌时代。大量的不思改变的老板恐将被淘汰出局,这是笔者近来20余天走访福建、广东大量商会企业的感触。原以为,在经济热络的沿海城市能找到答案,殊不知,一言难尽。


敢闯敢干的干劲少了,内卷躺平成了主流

我们知道,过去福建、广东的大多数老板,主要是抓住了市场的需求,赶上了时代的风口。开加工厂、做批发生意的、开服装店以及零售店的或者做房地产相关生意的人都赚的盆满钵满。

以开工厂为例,不仅80年代物资匮乏的时候做加工制造赚钱,自从中国加入WTO参与社会分工后,开工厂也可以靠接外贸订单赚钱赚到手抽筋。

其次在90年代由于互联网和物流不发达,厂家的产品想要进入终端市场就需要经过批发商、因此批发商就可以靠倒买倒卖赚大钱。当时还流传了一句话:要想发干批发,要想富开当铺!

到2000年后房地产作为了经济支柱产业,所有与房地产相关的生意都成为了香饽饽,比如建材、装修、房产中介、房地产开发等等。

当然,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劳永逸,近几年不难发现身边以前开工厂的、做房地产生意的人不少变成老赖,甚至销声匿迹了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财富大变局的现象呢?原因很简单:市场的需求变了,赚钱的逻辑也彻底改变了。

在80到90年代属于是卖方市场,只要能生产制造就不愁产品卖不动;同时由于国内的人工成本比较低,全世界都会找我们加工产品。

可现在到处都是产品,产能严重过剩,你再想靠生产加工赚钱是痴人说梦;另外随着我国人工成本的上涨,有些外贸订单转移到了东南亚一些人工成本更低的小国家,这就导致大量工厂的老板破产。

可能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,上岸躺平、苦撑危局成了“明智”选择,敢闯敢干感为天下先的干劲已然成为了历史。


踌躇不前不是长久之计,惟有勇于变革才有未来

笔者认为,一个城市的商会企业是地方经济的晴雨表。变革应成为商会企业的主旋律。但笔者看到的敢于逆势而上的勇于改变的 商业精英也在积蓄力量锐意进取之中。

为避免空洞说教,来点实例。笔者在厦门接触一个60开外的企业主吴总,7-8年前,在东南亚某小国旅游,发现某品牌的精酿啤酒异常畅销,口感、包装都有特色。商人敏锐的眼光,让他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商机。经过各种努力,拿下该品牌的中国区总代理,同时还在国内注册了同名品牌。用原装进口的做高端市场,用品牌的代工产品做中档市场,高中搭配相得益彰。前些年在国内发展了不少代理,在厦门本地也做了几百家餐饮终端,活的有姿有色。但近年来,国货在人们心目中的攀升,特别是国内精酿啤酒品质的飞跃,让“洋”品牌和假“洋”品牌断崖式下滑。笔者看好吴总的渠道网络和业务团队,希求整合资源,谋求共同发展。但,吴总顾虑重重,对前景不容乐观,采取大幅裁员断臂求生。孰对孰错,交给时间去回答。

笔者还在福建、广东拜访了近20家白酒经销企业。他们经销的品种有全国一二线品牌和地方品牌等,香型以酱香居多。白酒的销量也大不如前。降本增效成了大多的选择。门面收缩,全裁或半裁,老板老板娘重新披挂上阵。一些体验店服务人员也省去了。总之,等,观望,拖字诀是当下的对策。谈到改变,都是说当年砸在酱酒上几百万都不在话下云云。而今,花几万、十几万改变的勇气也全然没有了。经济下行,长夜漫漫,熬到何时是天明?

好在在福州,笔者接触到做“洋”啤酒生意的洪总,30出头,自信中透着干练。谈起“洋”酒啤的红的,头头是道。对当下市场低迷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。不但不裁员还在扩大队伍,逆流而上。谈及商业模式的重要,也是很有见地。后来才知道,洪总虽读书不多但每年用于学习培训上的钱都在几十万,真有点后生可畏了。

变则通,不变则壅;变则兴,不变则衰;变则生,不变则亡”。财富大洗牌,是淘汰还是机会,你准备好改变了吗,各位老板?